当前位置:首页 > 成功案例
研究成就与亮点复旦大学梁佳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题为“Metal chalcogenide electron extraction layers for nip-type tin-bas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”的研究论文,成功地以金属硫属化物 Sn(S0.92Se0.08)2 作为电子传输层(ETL),应用于 n-i-p 型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,显著提高了器件性能。与传统氧化物 ETL 相比,Sn(S0.92Se0.08)2 ET
一、研究成就与亮点本研究通过将发光单元引入聚合物受体的骨架中,成功降低了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(all-PSCs)中的非辐射能量损耗(?Enr),从而显著提高了器件的开路电压(Voc)和功率转换效率(PCE)。与基于PM6:PYDT的器件相比,基于PM6:PYDT-CzP-9的all-PSCs的?Enr从0.188 eV降低到0.183eV。这种降低归因于电致发光外量子效率(EQEEL)的提高。PM6:PYDT-CzP-9器件的EQEEL比基于PM6:PYDT的器件提高了18%(8.4×10?4vs
一. 研究成就与亮点本研究通过在宽带隙钙钛矿中引入硫氰酸铷(RbSCN),有效提升了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。主要亮点如下:l 实现了24.3%的单结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(PSC)效率,开路电压(VOC)高达1.3V(VOC损耗仅为0.36V),为同类器件的最高报导效率。l 构建了超过30%效率和1.97V VOC输出的晶硅/钙钛矿双端串联电池,展现出优异的叠层器件性能。l RbSCN添加剂的引入有效调控了钙钛矿晶粒结晶,提升了材料质量,降低了非辐射复合,并抑制了离子迁移和相分离,为高性能
研究成就与亮点l 本研究利用双层自组装单分子层(Double-layer self-assembled monolayer, D-2P)结构,成功调节了宽带隙钙钛矿薄膜中卤素元素的相分布,使其趋于均匀。l 借助D-2P结构诱导的自下而上模板化结晶,有效抑制了非辐射复合,进而降低了开路电压(Open-circuit voltage, Voc)损耗。l 基于此技术,制备的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(Perovskite Solar Cells, PSCs)实现了20.80%的功率转换效率(经第三方
研究成就与看点本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名为「定制二维钙钛矿层」(TTDL) 的新型界面层,应用于广带隙 (WBG)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(PSC),有效提升了组件性能,特别是在平方公分规模的电池上。TTDL由F-PEA和CF3-PA混合而成,其中 F-PEA 形成二维钙钛矿,降低接触损耗并提升均匀性,而 CF3-PA 则增强电荷提取和传输。藉由 TTDL 的引入,研究团队实现了 1.77-eV WBG PSC 在平方公分规模下高达 1.35 V 的开路电压和 20.5% 的效率。将此 WB
研究成就与看点本研究的主要亮点在于利用异构双铵盐钝化剂 cis-CyDAI2 和 trans-CyDAI2 处理宽带隙钙钛矿活性层表面,发现异构体与钙钛矿表面呈现两种不同的交互作用行为。其中 cis-CyDAI2 钝化处理可有效减少宽带隙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(pero-SC) 的准费米能级分裂 (QFLS) 与开路电压 (Voc) 的不匹配,并将其 Voc 提升至 1.36 V,进而实现 18.3% 的高效率,并应用于钙钛矿/有机叠层太阳能电池 (TSC),最终实现 26.4% 的高转换效率 (经